明朝有许多王爷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而其中最令人称奇的,当属襄王朱瞻墡。他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孙子,仁宗朱高炽的第五子,也是宣宗朱瞻基的亲弟弟。若论皇位之近,朱瞻墡堪称一步之遥,三次有机会登基,却次次婉拒,留下了“最牛皇叔”的美名。相比他爷爷朱棣靠武力夺取帝位的方式,朱瞻墡的“退让”更显格局非凡,也让他在风云诡谲的大明政治舞台上独树一帜。
朱瞻墡自幼聪慧稳重,母亲是太皇太后张氏。他和兄长宣宗朱瞻基关系极为亲近,情同手足。朱瞻基远在南京监国时,京城的消息常由朱瞻墡暗中传递,使兄长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朝局动向。仁宗驾崩之际,太子朱瞻基不在京城,局势一度险象环生。朱高煦、朱高燧二王暗中蠢动,妄想染指大位。张太后曾考虑让朱瞻墡即帝位,以稳固局势,毕竟他德行出众,办事沉稳。但朱瞻墡拒绝了,坚持认为皇位应归兄长所有,自己只愿辅佐。于是,他暂时监国,稳住了京中动荡。待朱瞻基返京继位,政权才平稳过渡。这是他第一次与皇位擦肩而过。
展开剩余65%宣宗继位后,对弟弟感激备至,令其久留京中,不必立刻就藩。他既是兄长的得力助手,也是朝廷的中坚。然而,朱瞻墡深知君臣有别,多次上疏请求归藩,终被允准,返回长沙。原以为此生便远离帝位,然而命运却三次将权柄推到他眼前。
第二次是宣宗早逝,英宗朱祁镇年幼继位。太皇太后张氏与太后孙氏都认为,国家需要一位有经验的朱氏宗亲坐镇,便再次召朱瞻墡入京监国。他不负所托,处理政务得当,却很快主动退位,认定“三杨”辅政已足以维稳,不愿长期把持权柄。
第三次更为惊心动魄。土木堡之变,英宗被俘,大明风雨飘摇。太后孙氏急召朱瞻墡,甚至送上金符与诏书,欲立他为帝。然而朱瞻墡仍坚定拒绝,反而推荐弟弟朱祁钰继位,并推举于谦辅政。事实证明,这一选择挽救了大明江山。
朱瞻墡一生高风亮节,不因机会当前而动摇。他深知皇位之争必伴随猜忌与杀戮,而他选择守住臣子的本分。即便后来景泰帝朱祁钰废除太子朱见深,朱瞻墡仍仗义直言,劝谏不可断绝正统血脉。他的态度,既赢得英宗朱祁镇复辟后的感激,也让后世皇帝对他敬重有加。英宗曾屡次召见这位皇叔,宴请送别皆以至情相待;宪宗朱见深更是在他去世后废朝三日,表示哀悼。
襄王朱瞻墡的一生,可以说是一部明代宗室的传奇。他不以帝位为荣,而以守义为贵,几度拒绝登基,却留下了千古美名。他的故事告诉后人:真正的“牛人”,不是夺得多少权力,而是在诱惑面前能坚守初心,懂得取舍。正因如此,朱瞻墡才成为明朝皇室中独一无二的传奇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迎客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